3月17日,鶴山市與華南理工大學校地合作簽約儀式在廣州國際校區舉行。華南理工大學黨委常委、副校長徐向民,鶴山市副市長李海權,市人社局黨組書記、局長陳自力等出席了簽約儀式。
李海權、徐向民分別代表市校雙方簽訂《鶴山市人民政府—華南理工大學人才供給合作協議》。
會上,未來技術學院靳戰鵬教授專門介紹了校區的學科以及師資建設情況、未來技術學院的智慧健康、智慧能源等人工智能方面的前沿研究和學術應用。
徐向民表示,廣州國際校區是華南理工大學繼五山校區、大學城校區之后成立的第三個校區,該校區專注交叉學科領域,超前布局一批顛覆性技術攻關相關學科,力爭在關鍵領域實現突破,搶占創新發展制高點。加強校地合作,有利于將人才交流互動落到實處,助推雙方協同發展,校方將發揮學科、人才優勢,以地方發展、企業需求為導向,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技術創新支持,解決地方發展、企業實際技術問題。
李海權介紹了鶴山市工業產業發展、中歐(江門)中小企業國際合作區建設以及人才需求等情況。李海權表示,協議的簽署標志著校地融合發展邁上了新臺階,他指出,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集聚,僅靠企業技術團隊難以較快實現產品的提升和創新,需要借助高校的技術力量快速整合人才和技術力量。要著力推動既定事項的落地落實,大力推動鶴山產業鏈與學校創新鏈精準對接,開辟校地合作新領域。華南理工大學是世界雙一流高校,被譽為“工程師的搖籃”“企業家的搖籃”,集聚了國際高水平團隊、培養新工科領軍人才。通過此次校地人才供給合作,不斷在廣度、深度和速度上為鶴山產業“賦能”,培養新時代的創新人才,源源不斷為產業發展注入活力。
李海權介紹了鶴山市工業產業發展、中歐(江門)中小企業國際合作區建設以及人才需求等情況。李海權表示,協議的簽署標志著校地融合發展邁上了新臺階,他指出,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集聚,僅靠企業技術團隊難以較快實現產品的提升和創新,需要借助高校的技術力量快速整合人才和技術力量。要著力推動既定事項的落地落實,大力推動鶴山產業鏈與學校創新鏈精準對接,開辟校地合作新領域。華南理工大學是世界雙一流高校,被譽為“工程師的搖籃”“企業家的搖籃”,集聚了國際高水平團隊、培養新工科領軍人才。通過此次校地人才供給合作,不斷在廣度、深度和速度上為鶴山產業“賦能”,培養新時代的創新人才,源源不斷為產業發展注入活力。
華南理工大學簡介:華南理工大學辦學歷史悠久,最早可追溯至1918年廣東省立第一甲種工業學校(世稱紅色甲工),承百年文脈;海納百川,高起點出發,學校正式組建于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調整時期,匯集了華南、中南地區理工科領域的精英,是新中國四大工學院之一,堪為中國高等工程教育的探路者。學校地處粵港澳大灣區、泛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的核心城市廣州,是直屬教育部的全國重點大學、“雙一流”建設 A 類高校,現由五山校區、大學城校區、廣州國際校區三個校區組成,學校以工見長,理、工、醫結合,管、經、文,法等多學科協調發展,成為最早全面進入四大排行榜前500強的14所內地高校之一。
責任編輯:黃俊亮
附件:
相關稿件: